项目简介

戏剧头帽制作技艺

戏剧头帽制作技艺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主要用于戏剧及社火演出,主要分布在宁县太昌乡的申明村、青牛村,并辐射全乡大部分地方。

宁县戏剧头帽制作技艺传承历史悠久。传说清朝中期,戏剧头帽制作在宁县各地盛行,作品多用于戏剧及社火演出,因政府法令禁止私人制作,此项技艺受到限制。解放后又逐渐兴盛,广泛流传民间,主要是用于民间社火演出。改革开放后,戏剧头帽制作在民间得到新的发展。2002年在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节和文博会上再现生机,随之进入鼎盛时期,仅申明村就有47户200多人从事此项产业。

宁县戏剧头帽在制作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历史典故等。材料以牛皮纸、硬质纸为主,用胶水涂刷、抹平和凿刻而成。作品结构紧密,色彩明亮,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宁县戏剧头帽制作技艺的价值表现在:一是戏剧头帽制作技艺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具有传承价值;二是各类作品具有实用和艺术价值;三是制作手法独特,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传承人简介

杨维勤

杨维勤,男,汉族,1949年9月出生,宁县太昌镇申明村人,甘肃省宁县第七届政协委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986年10月,在庆阳文化处举办的“庆阳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在同年被庆阳地委授予“多种经营模范”,颁发勋章一枚;其戏剧头帽作品多次在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作品展览中荣获金奖;2004年6月,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甘肃省民间戏剧头帽艺术家”。2005年4月,被宁县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名俗文化产业开发先进个人”;2005年6月,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评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获得了农村高级人才副高级职称;2008年奥运会北京民间工艺美术馆收藏了他的四件作品。

戏剧头帽(软、硬两种为主)共有40多种,包括凤冠(大凤、二凤)、王帽、金相、龙纱、纱帽、帅盔、央盔、紫金冠、付子盔、二郎盔、九龙冠、黑相、黑刁、才女梁子、霸盔、九龙冠等数十种样式。饰件以龙凤为主,镂空部分涂抹金粉或银粉。帽顶扎球状樱花,配各色穗子,立体感强,色彩艳丽。

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