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吊脚楼分布十分广泛,特别是在七曜山区、方斗山区和河谷老街最为典型,当地又称之为“干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它是民族建筑工艺的奇葩,是优秀的土家民族文化遗产。土家族吊脚楼营造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布局合理。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枓勾心,牢固防震。土家族木匠用他们的智慧,利用手中的斧子、锯子、墨斗和凿子等工具,精心打造,将分散的木柱、木方和木板组合为牢固的吊脚楼。吊脚楼当中为祭祀和社交的堂屋,两旁为厢房或正屋,再两边是厨房和火塘,楼上是住房,吊脚柱下边是圈舍和柴房。土家族吊脚楼连同相关营造习俗形成了吊脚楼建筑文化,它对于重庆地区土家族人的社会文明研究和建筑科学研究都很有价值。保护好重庆吊脚楼,也就是保存了一块研究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成柏,(1952年7月— )男,土家族,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是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家族第五代传人。12 岁开始跟随父亲刘学桃、叔叔刘学银学习木工和吊脚楼的营造技艺,18 岁出师,是当地有名的吊脚楼的营造师傅。所建筑的吊脚楼外观形体具有多角度的层次美感,立意新颖,功能区分严格,柱、椠、枋、梁、檩、椽等承接精致。其技艺娴熟、刀法圆润,做工细腻,结构严谨,简朴而实用性强。他一直热衷于吊脚楼营造技艺和培养徒弟,先后在重庆、湖北、贵州等省份开展吊脚楼建造和修缮,担任设计、建造、技术指导,留下了不少吊脚楼作品。